第十二根本堕戒,内容为毁谤侮辱于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。前则已说第一点:于何对象违犯过失?本则乃说戒之犯行。

宗喀巴云:“对于违犯此堕戒的最好解释,就是指对有情生起遮止其想望的意行。”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dcd9265d0101iq8g.html

前则已经说明“对三宝生起信心”,乃宗喀巴意有所图的说词,其真正的意旨乃“指对上师所教导的法义生起信受的意思”。假四大教派诸上师所教导的法义乃“金刚乘”,在传法的过程当中,虽然几经拐弯抹角,终究还是不离其的“基本教义”。施设此根本堕戒的目的,无非是要遮止其他的金刚乘修行者,在得不到“根本上师”专宠的情况下所作“毁谤侮辱”之内讧行为。

四大教派诸上师,平日在传法当中,眼光经常是飘来又飘去,所关心与专注的,就是有没有新的货色上门;对于自己所说法义内容的正确与否,根本无法判断,也经常是不会在意的。说句不客气的话,简直就是“狗嘴里吐不出象牙”。在诸喇嘛上师的心目中,全都认为最后的结果“不就是那么一回事?”所以上得台来一表正经,说一些连他自己都不懂的法义;口才好一点的,就穿插些打诨骂俏的话;只要能获得回响,博得信徒的崇拜,装装样子也行,至于说什么内容,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。

细观假四大教派诸仁波切上师,向来以家世富贵、年青俊美者居多;如果口才好些,加上会搞一点怪,那么金刚乘信徒“对上师所教导的法义生起信受”的成分,无形之中就大大提升。换句话说,经过几场的演说会以后,这些年青俊美的仁波切上师说法场合,女性的信徒无形中就大大的增加;一旦对仁波切上师生起“信受”、景仰,就有可能成为这些上师的“慈爱对象”,此种现象都是四大教派所乐见的,例如近日香港报导“上一代的四大天后”之一,出来控诉因为参加法会与“来自不丹的”生下私生子一事。

对于这些上师的“慈爱眼神”,金刚乘之老修行者是看在眼里的,这批“老鸟”是不可能让这些“菜鸟”分“一杯羹”的;一定想尽办法将这批“插队者”踢出圈外,“毁谤侮辱”的言语、行为必不可免。所以假四大教派就有此“对有情生起遮止其想望的意行”之犯戒行为规范。换句话说,在这种团体当中,是没有什么真正佛法可学的,反而学到了世间人的“争风吃醋”与“你争我夺”;有朝一日,当自己从“菜鸟”变成“老鸟”之时,必然也会走向联合“老老鸟”来对抗“菜鸟”的新页,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,人老珠黄的“老鸟”、“老老鸟”也必然成为“一般垃圾”,被上师喇嘛丢在一旁。

在佛教中看见同修之间,有人精进修学佛法,其他人看见了,唯有赞叹,根本不可能横加阻挠;此乃因佛法的修学乃是无我之学,是属于内在心灵的熏习、知见的增上;即使是初学者也知道,自己与其他的修学者,不可能产生直接或是间接的利害关系;没有利害关系就没有摩擦,也不会彼此之间有伤害行为发生。所以佛法的修学与“”的修学,基本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所在;真正的学佛是着重内在知见的建立,行者则却必须有身体最私密的直接接触。也因为如此,“”的修学,才有“争风吃醋”与“你争我夺”的情况发生,乃至最后的“毁谤侮辱”的言语、行为出现。

四大教派的“金刚乘”完全是“上师法”,与佛教的“三乘菩提”根本没有任何关系;因为“”就是上师与女弟子之间的肉体牵扯,没有丝毫佛法中的法义传承。既然上师是传授“金刚乘”的人,必然要“亲力亲为”;在一个上师、众多女弟子争着要“即身成佛”的情况下,台面下的“你争我夺”、“争风吃醋”,必然因为“毁谤侮辱”的唇枪舌战而浮出了台面。这就是祖师施设此第十二根本堕戒的最大原因。

从这些根本堕戒的施设,一方面可以感受假四大教派乃属黑暗中的一头不祥怪兽,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假四大教派施设“四皈依”的理由所在。因为“金刚乘”完全是“上师法”,上师说了就算,不理会佛教经典中是怎么说的,也不理会经中所说的义理是什么,根本与佛教的“三宝”丝毫扯不上关系,也没有学习佛教“三乘菩提”的必要性。假四大教派诸上师,全都认为皈依“三宝”,对于金刚乘修行者来说,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助益与意义;创古仁波切甚至还说:上师能加持于学者,佛陀不能加持于学者1 。这已将喇嘛们的心态表露无遗。诸上师很清楚地了知,金刚乘修行者终究是以“金刚乘”,作为最后的依归,皈依“三宝”对他们来说,根本没有丝毫的意义,只是作作样子而已,三宝只是依于上师而有的;但为了要让学法者认为他们还是佛教的一分子,才能从佛教中汲取资源,所以在表象“三皈依”之上,加上了“皈依根本上师”,将“皈依根本上师”作为“最究竟的皈依”。一方面制造他们是佛教的假象,最大的用意,就是要表显“根本上师”是高于“三宝”的重要性;也就在这种蓄意麻醉学法者的情形下,“皈依根本上师”就成为假四大教派的中心思想。

四大教派诸上师的意图,无非是开疆辟土,慈爱全天下的有情,也不可能弃舍他们的“菩提心”;对于“前仆后继”的金刚乘修行者,诸金刚上师当然是“来者不拒”,照单全收,吃干抹净。在人财两得的情况下,诸金刚上师当然也乐得作个“绅士”;只要诸弟子不因为“争食”而有“轻毁上师”的行为,对于自己送上门的肥肉,是不会弃舍他应该有的“慈爱心”,否则也是违背了十四根本堕戒。

宗喀巴云:“也就是说,当有一有情是大乘根器,而且已对真言乘金刚道生起信受,这时如果想方设法,生起想要遮止此人修学于真言乘法教的意图,即是违犯此第十二条根本堕戒。”宗喀巴此处所说的“大乘根器”,不是佛教中学习大乘佛法的“利根人”,而是诸上师眼中的肥肉:貌美多金而又喜爱淫乐的女人。宗喀巴的意思是说,当有一个新货色的资质,全都合乎修学“金刚乘”的条件,就是诸上师眼中的“大乘根器”。换句话说,这个金刚乘修学者,对于“真言乘金刚道生起信受”,能够完全接受“上师所教导的法义”时;对于这种人,宗喀巴就将之定名为“大乘根器”。当然这种人是诸上师所“慈爱对象”的“上上之选”,自然是“宠幸有加”。

宗喀巴以及诸上师眼中“大乘根器”的“新人”,在假四大教派中是最容易招惹麻烦的一批人;看在金刚乘老修行者眼中,自然将这批人视为“抢食”的对象。金刚乘老修行者必然“想方设法,生起想要遮止此人修学于真言乘法教的意图”,所以才有第十二根本堕戒的施设。然而随着岁月的逐渐逝去,“新人”、“旧人”最后也难免遭到自然淘汰;唯一不会被淘汰的,就只有金刚上师一人。不过,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滩上”,有朝一日,当“金刚杵”变成一把不成器的“破铜烂铁”而失去“金刚性”之时;昔日的风光不再,只能眼巴巴看着新一代的金刚上师顶替自己,在眼前耀武扬威,不但接收“旧眷属”,也连带帮忙“照顾”、“慈爱”另一批的“新鲜人”。

所以“只见新人笑,不见旧人哭”这种场景,在假四大教派中不一定全指向女人,有时候连“报废的金刚上师”也会上榜。换句话说,在修学“金刚乘”当中,经常会出现“报废的欢喜佛”;不管“勇父”也好,“佛母”也好,当机器老旧,功能失调之时,其最终命运就只有被弃置一旁,成为垃圾场的回收物品。真到了那个因缘时节,不管是金刚上师、金刚乘修行者,全都被打回原形,成为不是“大乘根器”的边缘人。

故说修学“金刚乘”,有一个致命的缺点,那就是体力与体质的考验,根本抵挡不住岁月摧残,非如大乘所证第八识心永远都具足金刚不可坏性;纵使是十四世达赖本人、诸法王、诸、诸仁波切等金刚上师,当他们所“赖以为生”的中的“吃饭家伙”,出现了“致命危机”之时,那也就意谓着此生与“即身成佛”无缘,至少也是“成佛”以后又因为“金刚杵”老化而退失于佛果了。在老态毕露的情形下,唯一能依靠的,就只剩下头衔了;晚年只能靠著耍嘴皮度日子,真有“绝妙好色”自动送上门,也只能心而余而力不足的“敬谢不敏”了,像坎贝尔女士所述的老卡卢仁波切,年纪一大把还能性侵女信徒,也算是意料之外的异类了。

所以要学法,千万别学习与体力有关的“金刚乘”,因为男性的“金刚杵”是抵挡不住岁月的摧残故。“金刚乘”,虽名之为“金刚乘”,却是以男性的“金刚杵”为修法重心;与佛教所说不生不灭的“金刚心”如来藏,是丝毫扯不上关系的。这种依于欲界男女性器官所进行之“床笫艺术”,是有生、住、异、灭之“受想行识”的领受法相,乃属“缘生”之法,非是真实的佛法。人生只有短短的三、四十年之黄金时光,如果完全耗费在“淫乐触感”的生与灭当中,试问如此的学法,有何意义?

修学佛法乃属于脑力激荡,只要有善知识的教导,建立正确的知见;在日积月累情况下,纵使此世没有开悟明心,只要依循着佛所授三乘菩提内容次第而修行,亦是功不唐捐;若能有所突破,悟得法界实相智慧,才不致枉费人生走一遭。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老年人的宝贵之处,就在于知识与经验的累积;绝对不会如“金刚乘”的修学者一样,因为老龄的老去而失去了价值。有朝一日,当自己成为证悟法界真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之“有真实智慧”老人之时,那么在其他学法者的眼中,您将是佛法中不折不扣的“大富长者”。

1 参见 创古仁波切著,帕滇卓玛译,《三乘佛法心要》〈金刚乘-上师的重要性〉:“佛陀是在二千五百年前住世的,因此,我们很难确信,佛陀的加持力可以跨越这么长久的时间。……我们自己的根本上师及传承上师,具有和佛陀完全一样的加持力。”(众生出版社(台北)2001.3.22出版4刷,页106。)

又谁搭起“金字塔”? ——解析宗喀巴著《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》

宗喀巴《谭崔十四根本堕戒》的第七条“戒释”可谓“有破有立”。破的是谭崔密意的外泄,和双身法的“私相授受”;立的是上师的专业权威和“谭崔传承”的品牌专利;如...

阅读全文

是谁坏了“金刚身”?  ——宗喀巴著《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》的评析

宗喀巴于《第七堕戒释》中,援例将“对象”与“犯行”作了释义,也就是把所谓“未成熟之有情”与“谭崔密意”各自界定说明,接下来就要恐吓学人建立对“破戒”的戒慎恐...

阅读全文

是“遮”好呢,还是“开”? ——宗喀巴着《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》的评析

对于《谭崔十四根本堕戒》第七条戒内容及其“戒释”的论述,宗喀巴已经进行四回连载了,对于本戒的“犯戒对象”,所谓“未成熟有情”;以及“犯戒行为”,关于所谓“宣...

阅读全文

欢迎留言